首页> 业务一体化

监察移动执法•青岛

发布日期:2017-06-20 来源:信息中心 打印本页
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一体化信息系统
       青岛市人社局以“内在统一、外在多元、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为核心,整合社会保险、就业、失业、创业、技能鉴定、劳动监察、争议仲裁、劳动关系、人事人才、人事考试、异地经办等业务,强化业务经办、公共服务、基金监管和决策分析的信息化规划设计,打造“一网一库一卡一号一平台”信息化服务格局。


       “一网”即全市一张人社业务网,向上连接国家人社部、省人社厅,向下覆盖全市所有街道(乡镇)和社区(村)。


       “一库”即全市一个人社业务信息库,单位数超过15万个,人员近1000多万人。


       “一卡”即全体市民人手一张社会保障卡,发卡总量已超过780多万张。


       “一号”即全市一个电话特服号12333,服务对象覆盖全市城乡居民,全年提供300余万人次的咨询服务。


       “一平台”即全市一个人社业务信息平台,在业务层面打破了“业务领域”束缚,在地域层面消除了“区域格局”界线。

青岛智慧人社APP


       青岛市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夯实“三个”信息化支撑能力:

       一是精准识别能力,搭建全市人脸精准识别平台,成功应用于社保待遇资格认证,全市170万退休人员可随时随地“刷脸认证”,形成窗口、手机、自助“三位一体”认证服务格局。



       二是移动支付能力,联合青大附院、中国银联,实现手机预约、挂号、医保个人账户移动支付、诊查报告推送等一条龙服务,极大提高了市民就医购药体验;大力推进社保卡诊间支付,接入医院达24家,累计交易300万笔、3亿元;重点推出社保卡医保个人账户二维码支付,社保卡线上线下一体化应用实现新突破。


       三是信息创新能力,开发人社大数据、监察通、基层通、社保通、考试通、移动医疗社区护理、移动培训监管等手机APP,有力支持了工作效率提升和公共服务升级。



       人脸识别身份认证——便捷精准的“刷脸”服务

       自去年,青岛市人社局借助大数据、生物人工智能识别技术,全面启动 “人脸识别认证服务系统”的建设。系统依托现有的800多万张社保卡照片数据,进行服务对象的精准身份识别。今年青岛市养老金领取资格认证工作首次采用“人脸识别”和人工认证相结合的方式,将以往固定地点、固定时间集中认证转化为“随时随地随身刷脸”认证,对于行动不便或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还可以由子女、亲属帮助给老人认证,操作便捷、服务智能,惠及全市企业、居民退休人员170万人。系统从4月5日上线后,通过“刷脸”认证的退休人员已达13万人,占所有已认证退休人员的30%,极大减轻基层服务压力和社会运行成本,受到广大市民的普遍关注和好评。此系统后续可推广应用在医疗资格认证、失业金领取资格认证、人事考试认证、职业培训认证、手机移动支付认证等所有身份认证业务,未来必将大大提高青岛市人社服务质量和水平,达到公共服务便民、惠民效果。


       社保卡移动支付——有效缓解医院“三长一短”难题

       就医购药方面,通手机APP绑定社保卡和银行帐户,可在医院中实现预约、挂号、检验、检查、报告、取药等就医全流程,有效缓解“挂号时间长、候诊时间长、取药时间长、问诊时间短”的“三长一短”就医难题。目前,此功能已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正式运行。在药店买药方面,只要拿着手机,APP会自动生成一个社保卡支付二维码,药店通过扫描直接实现了社保卡帐户金的消费。

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人社大数据平台
       青岛人社局通过搭建多入口、多渠道的信息数据共享平台,在重要领域、焦点业务,开展了一系列大数据应用:



       一是大数据应用于医疗服务监管,开启智慧监管新时代。医疗服务监控系统是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的医保监管理念转变和监管体制创新,将监管范围延伸到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行为,是对医疗服务行为全程、实时、智能、精确的监管新模式,能有效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控制医保费用。全面实现了“事前提醒、事中控制、事后审查”医保基金监督目标,满足“诊疗行为提醒、结算报销控制、疑点审核稽查”等全过程医保监控。监控系统对医疗服务中的频繁就医、过高费用、分解住院、超量用药、过度诊疗等违规行为,进行智慧化筛查、提醒式核查、协同化处理。


       二是大数据应用于社区护理监控,实现全程精细化管理。社区移动医疗护理app依托人社大数据资源,面向社区医生和护士,以失能和半失能人群为服务对象,提供上门居家护理或长期专护服务,弥补了国内“移动医疗护理”领域的空白。在应用效果上,一是病人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上门审核和护理服务;二是手机拍照或视频上传服务器,医保后台实时查看和审批,减少审核流程和时间;三是有效监控护理过程,采用指纹认证、视频拍照、GPS定位,自动计算服务次数和时长,避免弄虚作假现象;四是通过对护理对象的服务质量、护理时长等进行评价和计量,使医保拨付有依有据、公平透明。


       三是大数据应用于仿真决策分析,促进科学决策新机制。青岛市人社局针对当前社会关注度较高的人社业务领域,开展了机关事业养老改革测算、公共就业监测分析、各大险种收支平衡分析、劳动能力鉴定分析、高技能人才分析、就业登记分析、创业培训分析、养老保险弹性退休,养老金调整仿真测算等监测分析,特别是就业失业监测预警系统对全市就业、失业、创业、岗位、促进就业资金信息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实时监控与分析,实现业务监管、预警预测、风险防控动态监测管理,为领导决策和新政策的推演提供了真实、可靠的支持。


       四是大数据应用于社保基金监管,形成科技防腐新举措。为全面保障参保人的合法权益,加强社保基金管理,促进社会稳定,青岛市人社局实施了社保基金监管信息系统。通过各类内部、外部信息的关联和基金支收信息比对等技术,强化了社保基金源头、过程和出口三个重要关口的预警监控,确保每笔基金收支都有监督,层层审核,关关把控,每一笔业务都有据可查、有迹可循,同时,通过与人民银行财税库银结算平台的数据联动,实现社保基金“管钱不见钱,收钱不摸钱”,构建起了智能化的社保基金安全电子防护体系。


       五是大数据应用于政府协同服务,开创信息惠民新模式。青岛市人社局实现了和公安、民政、卫计、公积金、工商、教育等20余个政府部门不同业务领域间的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最为代表的是医保“民政救助一站式”结算系统,由青岛市人社局、民政局、卫计委、财政局等多部门联合,采取“优势互补,应用融合,合作共享”的模式,依托医保结算信息系统,利用社保、民政、医疗数据资源,共享医保结算网络、医保目录标准、信息数据资源,由以前的窗口“事后报销”方式,升级为医院“实时报销”模式。为广大特困群体提供了及时、有效、便捷的医疗保障,有效降低了行政成本,促使了救助过程公开透明、高效便捷。


       六是大数据应用于信息共享开放,拓宽便民服务新渠道。 为深入挖掘人社大数据在便民惠民服务领域的应用价值,青岛市人社局向社会第三方机构有限制的开放了部分数据接口,吸引了社会力量参与人社服务建设,便民渠道进一步拓宽。同青岛广播电视台、青岛新闻网、青岛报业集团等多家媒体开展深度合作,利用我局提供的数据接口,在“爱青岛”、“智慧青岛”、“掌上青岛”等多款APP上实现了社保查询、医保缴费等多项便民功能,人社服务受众面进一步扩大,充分发挥了政府和社会在公共服务领域中数据利用的互补优势。


青岛市劳动保障监察信息化介绍
       大数据引领,智能化应用——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工作实现新发展、新跨越。

       近年来,青岛市紧跟“互联网+”发展趋势,着力解决劳动维权任务繁重、监察执法力量薄弱等瓶颈性问题,建成了数据全面、信息共享、运行规范的网络化监管信息系统,实现了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的信息化、智能化和移动化,完成了监管模式从被动反应型向主动预防型转变、执法手段从传统粗放式向科学精细化转变。

       一、基础扎实,用人单位信息全面翔实。单位信息126238户,用工信息翔实准确、更新及时,为日常监管、执法办案、预警预测提供了坚实基础。

       二、科学共享,构建“大数据”智能预警平台。利用公共就业、社会保险、劳动关系等人社内部相关数据和公安、工商、质检等外部数据资源,构建“大数据”平台,实现预警预测,提高监管效能。


       三、标准流程,案件规范化网上办理。在信息系统内部构建了详细的立案、调查、审理、审批、结案等案件流程,实现了案件的全过程网上办理,提高了案件办理的规范化程度和办案效能。

       四、创新载体,实现全天候监管。开发了劳动保障“监察通”系统,实现了信息的随时随地传递,健全了快速反应的应急处置机制,实现监察执法过程“全覆盖”。


       五、公正执法,实现日常巡查“双随机”。通过电脑程序随机指派被检查单位及执行检查的监察员,降低了监察员执法的主观性和倾向性,保证了日常巡查公平、公正。


       六、提升服务,书面审查全程网上办理。在青岛人社局门户网站提供申报入口,实现信息填报和工作反馈功能。推出劳动监察微信公众号,开展网上政策咨询服务。

       七、设备保障,强化工作信息化水平。配备了执法记录仪、便携式打印机、数码相机、录音笔、笔记本电脑、对讲机等数码装备,设置了具有录像、录音等功能的接访室,实现了执法过程的全记录。

       八、网络培训,强化队伍素质。拓展学习方式,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开展政策、业务和案例的“随时随地随身”学习、测验、考试,提升队伍综合素质。
打破时空 运用“监察通”实现移动执法

       2014年10月,青岛劳动保障“监察通”系统正式在全市推广应用。


       “监察通”打破了传统监管执法对时间、地域的限制,实现了日常监管由固定时空向全天候延伸的转变。其原理是在现有信息系统基础上,运用4G通信技术,智能终端技术,实施信息无线传递和利用。

       监察员可以实时采集、上传信息数据、实时获取办案所需信息;可以在线查询政策法规、接收最新政策消息;可以对突发事件实时“一键”报警,并接受视频指挥;可以实时接收“预警企业”名单,及时落实和反馈。



       目前青岛市共配备终端近600台,全部专职监察员、多数兼职监察员和监察协管员,实现了随时随地监察执法,解决了劳动保障用工监管延伸至基层“最后一公里”问题。

主动出击 实现劳动保障监察智能化执法
       在青岛,一个监察员平均要监管1350个用人单位、1.94万名劳动者。为弥补传统执法监管盲目无重点的不足,更加合理配置紧缺的劳动保障监察人力、物力资源。青岛市充分发挥“一体化”平台数据共享优势,构建基于公共就业、社会保险、公安、工商、质检等信息的“大数据”平台。信息系统为每个用人单位建立了诚信电子档案,进行诚信等级评定,实施动态分类监管。

       通过信息比对分析,筛选出存在违法风险的各类用人单位,发出预警提示,并进行预警分级,实施分类监管。


       根据管辖权限将预警单位名单发送至对应监察员的“监察通”执法终端设备,监察员到用人单位进行现场核实,并及时通过终端反馈核实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监管。


       “智能化”+“大数据”的监管模式明确了劳动保障监察监管重点,缩短了预警预测反应时间,使有限的监管资源充分得到了应用,推动了劳动保障监察由“被动受理式”向“主动预防式”转变。


移动执法信息化安全措施

       移动办公打破了传统信息系统时空上的限制,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同时,也带来了信息安全挑战,青岛人社局采取三方面措施防止数据泄露和非法访问:

       1、内外网隔离。“监察通”系统通过VPN虚拟通道技术实现由互联网向内网系统后台安全的访问。


       2、“同机、同卡、同人”的安全访问控制策略。系统绑定工作人员手机、手机卡和用户账号,只有三者完全匹配才能使用“监察通”系统。


       3、权限控制。工作人员登陆“监察通”系统后只能在其角色权限和数据权限范围内使用系统。